太平宮

慶元宵

神鳥傳說
元宵節的由來,眾說紛紜,其中較廣為人知的說法是,古代有一名獵人不小心誤射了一隻闖入民間的神鳥,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憤怒,命令天兵天將在元月十五日這天放火燒了凡間,當作懲罰。
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民間百姓無辜被牽連,偷偷下凡,挨家挨戶提醒百姓,要記得在元月十四、十五和十六的這三天,燃放鞭炮、掛上燈籠,玉皇大帝巡視時,就會以為人間已經滿佈火光,得到懲罰,民間百姓終能免於災禍。

祭月傳說

元宵節最早的由來與古代的祭月儀式有關。相傳漢武帝曾在元宵夜舉行盛大的祭月典禮,以示對月神的敬意。這個傳統後來演變成家庭聚餐、點燈和觀賞月亮的習俗,形成了今天元宵節的一部分。

祛疫求平安

在古代,元宵節也被視為一個祛疫、辟邪的日子。相傳在這一天,人們點燈放煙火,以驅趕邪魔,保佑家庭平安。

元宵節習俗
吃元宵(湯圓)
元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有著「一元復始」的意義。在這天吃元宵(湯圓),象徵「團團圓圓」。

放天燈
早期台灣地區,每逢年節歲末時分,就會有遊民、土匪因飢餓而起了盜心,村民只好往山中躲避,等盜匪走了之後,留守在平地的人,就在夜間施放天燈作為信號,告知在山上避難的村民,可以返家了。所以每年元宵節,人們就會放天燈,並將願望寫在上面來許願祈福。

提燈龍
古時候最初會掛上燈籠,是為了要騙過天帝「保命」而掛,在順利度過危機後,才演變成一個紀念平安順遂的習俗。加上人們認為燈火能驅除猛獸、害蟲之外,也具有祈許光明、驅魔降福的象徵意義,所以燃燈又具有「避邪平安」的意義。
在台灣,人們為了求子嗣,已婚婦孺除了會到奉祀註生娘娘 的廟裡參拜外,由於「」字,閩南語與客語之音皆同「」,傳說婦女若鑽過鼓仔燈,除了祈求一年幸運外,還能夠保佑生子添丁

南蜂炮
公元1885年鹽水地區瘟疫猖獗,鹽水武廟關帝與周倉出巡三天,信徒沿路隨神轎燃放炮竹驅邪,至今演變為知名慶典鹽水蜂炮。

東寒單
閩南語玄壇真君被尊稱為「玄壇爺」(俗寫「寒單爺」、「韓丹爺」、「邯鄲爺」、「銀主公王」等)。
相傳「寒單爺」懼冷。每年農曆正月,有些廟宇就會舉辦「炸寒單」活動,請壯碩男子打赤膊,手持樹枝,扮演趙公明的模樣。信眾向他丟擲鞭炮,讓「寒單爺」感到溫暖一些,並祈求「寒單爺」的保佑。此活動多在元宵節合併舉辦。
隨著性別平權的觀念興起,少數地方也有由女性擔任的寒單爺。

西乞龜
早期百姓生活貧困,廟宇在元宵時,將庫存的糯米、麵粉等五穀雜糧做成糕點,並印上龜殼壽紋,民眾只需請示茭杯,經神明許可即可拿取。乞得者須於來年豐收時另作龜紋糕點還給神明,乞求一年的平安。
猜燈謎
猜燈謎歷史悠久,有一說最早起源於北宋。台灣早期謎語會書寫後黏貼於鼓仔燈上,供人猜射,隨時代演變,現今謎語不一定會寫在燈籠上。

元宵節開運食品
元宵節有一家團圓的寓意,除了吃元宵或湯圓之外,據傳可以吃麵食(福壽綿長)、年糕(運勢高升)、生菜(生財)、餃子(招財進寶)等食物,求取好運。

update_img
理事長黃朝安及理監事們進行大家既緊張又期盼的摸彩節目。
update_img
今年的提燈鮮豔萌喜,供不應求。
update_img
新和國小「龍獅獻瑞」熱鬧登場。
update_img
卡拉OK大家唱,上台一展歌喉。
update_img
信徒特製壽龜,祈求平安,歡渡元宵。
update_img
勁騰創意社的「醒獅呈祥」大鼓表演震撼全場。
update_img
新和國小「龍獅獻瑞」演出博得熱烈掌聲。
update_img
動感拉丁舞表演的小舞者動作到位表情十足。
update_img
EV DANCE舞蹈訓練中心的拉丁舞演出,活潑熱鬧。
update_img
太平宮理事長陳朝安邀請新店區長陳怡君摸出大家期盼的電視大獎。
update_img
園遊會裡的美食攤販熱鬧滾滾。
update_img
陳儀君議員上台致詞,祝福全民好事連連,健康平安。
update_img
新店區校長的薩克斯風表演讓民眾耳目一新。
update_img
猜對謎語有獎,民眾爭相舉手。
update_img
MV流行舞蹈讓全場沸騰,驅走寒流。
update_img
優雅芭蕾舞贏得熱烈掌聲讚嘆。
update_img
舞悅舞蹈社演出毯子功,觀眾驚艷連連。
update_img
新店體育學會排舞表演,活潑有勁。
update_img
廣場舞協會的「愛甲超過」演出熱情,動感十足。
update_img
廣場舞協會的雙人舞表演。
update_img
單人芭蕾舞表演優雅華麗???????。
update_img
113年元宵節謎題
update_img
大獎到我家,母女歡喜領獎???????。

返回列表
竹子裝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