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弟子目連尊者,為解救亡母墜入鬼道,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,以五果供養眾鬼,使其母脫離地獄之苦,所以佛教又稱這一天為「盂蘭盆節」。
由於盂蘭盆會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眾生,勉勵人多行善事,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,時日一久,二者自然而然結合,形成了這個蘊涵包容、博愛、佈施以及孝道精神的節日。
中元普渡是太平宮的秋祭大典,廟方工作人員及十方信眾天未破曉即陸續湧進廟裡,為宣揚博愛、行善、佈施、孝道精神的普渡法會開始忙碌。

法師與誦經團誦唸三昧水懺全卷經文,超薦亡故親友或冤親債主,回向六道眾生,消災祈福。


法會進行到下午五時舉行送神、謝壇科儀。最後的高潮是「施食」。參加普渡法會的民眾圍繞在祭壇前,法師丟擲糖、餅、米齋、錢幣、鐵釘等,供信徒拾取。這個儀式除了具有施食好兄弟並超度其出離地獄的意義,民間相信拾取到供品,在一年內都會幸運相隨,保佑家宅平安。糖、餅、米齋代表豐衣足食。錢幣代表財源廣進。鐵釘代表家中出好丁。
最後,當值的爐主將萬善堂的香爐送回,請好兄弟各回歸本位,好好休息。